2008/02/18

[Mylife] 春節墾丁生態之旅 (中)

當天下午的行程是我早在過年前就預約的『社頂毛柿林生態之旅』。



這片佔地140公頃的毛柿林,原先是屬於保護區,一直到去年11月才配合社頂部落的生態旅遊路線對外開放,每天限制遊客80人次,必須事先預約辦理入山證,再由社頂部落的解說人員帶領上山。

所謂的『生態旅遊』, 這四個字是一個專有名詞,Ecotourism。但偏偏多數人會把它當成是一個形容詞 —— 生態的旅遊,以為只要是離開都市到郊外走走,親近大自然,就叫做生態旅遊。其實不然,依據定義,簡單來說,生態旅遊就是:社區居民需達成共識合力維護在地自然環境資源,並組成解說團隊,藉由導覽或其他相關活動,帶領遊客深度體驗並瞭解在地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其中涵蓋地理、人文、動物、植物等。透過這種方式, 不僅可以讓當地居民願意以『保育』和『永續經營』的理念代替『獵取』和『無止盡地消耗』,維持原有自然風貌,為地方帶來無限的觀光資源,同時也可將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生態保育概念散播給遊客,達到雙贏的局面!

但前述是原則、是定義,卻也是理想。各地的自然生態資源若能由熟悉當地的居民來守護是最好不過,畢竟一來遠水救不了近火,政府恐也無力管轄每塊區域,二來因管理不當而與民眾利益爆發衝突的案例更是不在話下。倘若社區觀光能發展起來,所帶來的邊際效應絕對是無可限量。舉例來說,澳洲大堡礁就有幾隻會與潛水客親近的大石斑(圖片取自連結網址),許多人從世界各地遠道而來就為了一睹牠們的風采,為澳洲賺進不少觀光收入。試想,若是在台灣,這些石斑肯定早就成為餐桌上的佳餚了。話說綠島海底曾有兩隻大海鰻會與人親近,吸引各地潛水觀光客前來,連外國朋友也想來一探究竟,還被大夥私下命名為平平與安安。可悲的是,這兩隻在潛水界遠馳盛名的海鰻見報後,隔天便被人獵殺成為海產店桌上的菜餚。單就經濟效益來看,一頓鮮魚大餐所賺到的金額,如何與每年蜂擁而入的人潮所帶來的觀光收益相比呢?

基本上,『生態旅遊』是讓人類與自然共存(互利共生)的一種策略。但『生態旅遊』打的是團體戰,居民、業者、遊客各自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同時環環相扣,只要有人貪圖眼前利益,違背生態旅遊原則,一顆老鼠屎很容易就壞了一大鍋粥。例如:居民沒有心力維護在地自然資源;業者管制不當,引入過量人潮,帶來更多的垃圾、污染與破壞;而不願意配合指示的遊客更可能成為萬惡之首,直接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衝擊!

『生態旅遊』一詞其實在台灣早就形成一股潮流,政府和業者為了趕流行把這個名詞打得超火熱,但顯然完全忽略它本身既有的原則。因此,至今在台灣各地已經造就太多失敗案例。若說『生態旅遊』是保育自然生態環境的推手,但亦可能不小心擦槍走火變成殺手 —— 沒有共識的居民、不肖的業者、缺乏公德心的遊客、無力也無能管制的政府,這一切反而對原先已經很脆弱的自然生態造成更嚴重的二度傷害!

------------------------------------------------------

有感於此,當我在墾丁國家公園的首頁看到一個顯著標題,說明春節墾丁鬧中取靜最佳去處 —— 社頂毛柿林生態之旅。點進去文案介紹: 『在墾丁國家公園與林務局的協助下,原本已受管制、具神秘感的毛柿母樹林、梅花鹿復育站即將有限度的開放,由社頂部落解說員帶領,重返那片已塵封多年的秘境........期望透過探訪毛柿林生態旅遊的體驗,讓民眾認識社頂的人文與自然生態外,也讓民眾對於部落村民自發性環境守護,給與鼓勵與關懷,讓社頂部落的重新出發成為下一個社區發展的典範.........』。文末甚至強調每天均有人數的限制及進出的管制,需事先向「社頂部落文化發展促進會」報名,不過卻只有一支張淑珍小姐的聯絡電話:0935-755536。

我心想,這隻手機在春節期間肯定打爆了吧!果不其然,當晚我撥了好幾次都是關機狀態,第二天一早不死心又打了幾通才終於接上。意外的是居然還有名額 !!!??? 初二上午梯次沒人,下午梯次是團報所以有將近40人,但初三居然一個人也沒有!!!??? 這下反而更激起我的好奇心,想去一探究竟,到底是因為辦得不好口碑不佳,還是國人參與感真的太低,一聽到是『深度』生態之旅,得要在森林裡步行近三個鐘頭就望之怯步?嘖嘖....事實上,我那一大團「愛對摟」的親戚也正是興趣缺缺的那一群,他們寧肯拿下午的時間去玩賽車、逛大街。哈!恰好正得我意!我拖著全家(老媽再無奈也只能依著我,畢竟早就先預約了),有機會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之樂趣!

--------------------------------------------------------

中午和親友團吃過飯後,我們一家便直接前往社頂國家公園遊客服務中心集合。等到全部的人到齊後,部落的人便分批接駁大家前往林區入口處。我們一家四口剛好坐到潘明雄先生的車,後來才知道原來他之前在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服務,之前曾協助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生態調查工作,因此跟許多生態界的學者都相當熟識,連我的老師也不例外。老師說潘先生之前帶他們去勘查蝙蝠洞時,眼明手快推了她一把,才沒直接撞上虎頭蜂窩,結果自己身上卻被叮了幾個疱,這點讓她印象相當深刻。

入口處正是梅花鹿的復育區。由於1969年台灣最後一隻梅花鹿已在野外絕跡,1984年開始推動梅花鹿的復育工作,由台北市立動物園提供26隻梅花鹿做為核心復育種源,已繁殖四代,前後進行三梯次野放,至今已有近300頭梅花鹿在野外活動。一直到去年11月,墾管處為推動生態旅遊,特別限度開放這塊長久以來的禁地。這片復育區面積100公頃,用圍籬劃分為四區,現在復育站主要用來進行定期檢疫的工作,潘先生說搞不好有機會能看到梅花鹿呢!

進入前,先發給每個人一頂斗笠和柺杖,再由解說員分批帶隊進行解說。這些解說員全是社區部落的居民,經由屏科大陳美惠老師的研究團隊密集地培訓後,通過墾管處舉辦的解說認證考試,因此對於區內一草一木均瞭若指掌。除了一些主打的景點,如:毛柿林、十人環抱的雀榕、咕姥石屋遺址、啞巴海遙望點,及木炭窯遺址以外,其他可見的花草昆蟲也都會一一細細介紹。時間都是在一路走走停停中消耗,完全不會覺得累。由於一開始發了柺杖,還以為是登山健行,結果反而像是參加了一場非常豐富的戶外教學課程。

其實,原先緊跟在解說員旁邊問東問西的我,
後來反而跟壓隊的潘先生攀談起來。因為我想瞭解的不是區內的花花草草,反而是這個社區部落發展出生態旅遊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故事。

潘先生表示,他原先也是獵人,早年確實是跟其他居民一樣靠著砍樹、獵殺野生動物為生。但一路走來發現許多原本常見的動物陸續絕跡,如山羌、穿山甲在此早已不復見,大片林地被砍伐製炭,一度幾乎被消耗殆盡。早期他是靠著整個森林所孕育出的資源為生,但這種趕盡殺絕的方式讓他不禁開始思索是否有其他可以共存共榮之道。逐漸地,他開始明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以及永續經營的理念,深信保住這片林地絕對可以帶來更多的資源。於是,他積極勸說其他社區民眾加入生態旅遊計畫,參與解說培訓,並自發性組成生態巡守隊,一方面沿途紀錄當地生態資源,另一面嚴加看管這片林地,不讓山老鼠有機可乘。

從2006年7月起,先是開發了『夜間生態旅遊』,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夜探螢火蟲、青蛙、螢光香菇..等,後來又陸續規劃了其他日間的路線,在9-10月甚至可以至最佳的賞鷹點觀賞各種過境的猛禽。直到去年11月才又與林管處合作規劃了這條以毛柿林與梅花鹿復育區為核心的生態旅遊路線。

但這一路走來,有喜有悲。如同新聞媒體所發佈的正面消息,在墾管處與社區部落的合作下,成立『社頂自然公園生態旅遊服務中心』,建立生態旅遊社區經營體系,提供社區民眾另一項就業管道,算是達成社區再造、朝向永續經營的成功案例。然而,在與潘先生攀談過程中才明白,目前僅有12位解說員輪值,而部落裡大多數人,仍然抱持著觀望、看好戲的態度。對他們而言,帶遊客走3小時的山路收個350元,哪裡比得上抓一隻野生動物或採個中藥材植物所換來的現金多。

尤其以這次春節假期為例,墾丁遊客數量突破30萬,據報導不管是海生館還是大街上的店家通通擠爆,老闆數錢數到手軟;反觀社頂毛柿林生態旅遊,連續幾天下來居然還不到一百人次!!

為什麼會這樣?
是政府沒有積極宣導嗎?事實上,不管是墾管處還是國家公園,或是營建署的網頁都可以看到說明墾丁春節新選擇,鬧中取靜,對於社頂毛柿林生態之旅的介紹;若google毛柿林,也可以看到眾多媒體對於此地的介紹,可見公家單位還是有積極發送新聞稿,至少在網路媒體的部分有善盡宣導之事宜。

是活動本身辦得不好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全程有專業又熱誠的解說員,幾乎是有問必答,傾囊相授,我們那團約四十人,就配了5位全程陪伴。怕你嫌累,儘管走走停停的兩個半小時何累之有,但來回林區入口與遊客中心都備有車子接送;怕你嫌熱,儘管林內茂密的樹冠層根本就能擋去日曬帶來陰涼,還是特別準備了斗笠;怕你嫌路難走,儘管沿途毫無坡度可言,還是體貼地準備柺杖,甚至結束後回到遊客中心還準備一大桶的山粉圓,讓你消暑解熱、墊墊胃。算算這樣一人才收350元,連我爸都不禁懷疑他們『做不夠本』。不過,這種價位在墾丁擠爆人的春節時期,參與人數仍寥寥可數的情況下,調漲還會有人要來嗎?

依我看來,政府只想到輔導社區部落,完成他們在國家公園成功規劃社區經營生態旅遊的目標(解說人員從零到十二位,對他們而言可是很難能可貴了呢~),也記得發新聞稿宣揚這項成果,但卻忘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 輔導社會大眾!

30萬人寧肯塞進墾丁大街,掏出一張又一張的鈔票,滿足吃喝玩樂的消費慾望。顯然社會大眾仍然是以一種純然消費者的心態來看待生態旅遊,總覺得花了錢就要能帶點什麼回去,不然起碼也要有享受便利的感覺,像是人工步道、涼亭、大型停車場,或是來個纜車就更完美,沿途還能有攤販小吃,如果多個7-11就更方便了。就算這些都沒有,最好也要能「近距離」看到什麼稀奇古怪的動物,拍照留念,才會覺得不虛此行。但偏偏在生態旅遊中,遊客並非單純只是扮演消費者的角色 —— 基本上,生態旅遊是讓遊客以觀光的形式來參與環境保育行動。

如果說參與社會福利行動的志工其心態是願意付出時間精力為他人做點什麼,那麼參加生態旅遊的遊客就是以實際消費行動來鼓勵這群願意轉型投入社區生態保育工作的居民,給予居民和這塊土地共同生存下去的機會。

我深深覺得,除了業者、社區部落需要被灌輸生態保育的觀念,社會大眾更是不可被忽略的一環,因為我們掌握了生態旅遊是否能夠永續經營的生死大權!不僅扮演了鼓勵者的角色,更是扮演監督者的角色。反之,若社會大眾不具有正確的觀念,仍抱著一種『有錢就是大爺』的心態來『消費大自然』,一旦業者或社區部落為求眼前利益生存而失守,那一切就完了!

對於這次的社頂毛柿林之行,我覺得政府應該要多用點心在這35萬人身上,在街頭增加標語,或是電視廣告,讓更多那些不見得會上網的旅遊消費者明白生態旅遊的意義,以及共同支持生態旅遊的重要性(說真的,目前為止類似的廣告文宣我從來沒見過)。宣傳報名的方式僅僅在網路上留下一個人的手機號碼,怎樣也說不過去吧!或許每天有限制上山人數,無法容下這麼多遊客,但也可讓大家明白『限量』的珍貴。

此外,我覺得最可惜的是,解說員沿途僅有介紹景點、周邊植物,卻忘了要趁機教育遊客一下,讓他們明白身邊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生命都是環環相扣的,並非僅欣賞生物多樣性的美好,還要瞭解這些都是需要人類共同去維護的,而保育的概念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同時也要讓遊客明白推行生態旅遊的重要性,以及部落在轉型過程中的付出,讓他們清楚感受到,眼前所見不只是大自然孕育下的成果,也是一個部落共同努力的成果 —— 瞭解它的可貴,才會激起大家願意共同守護的決心!

如果遊客都能被『洗腦』,那整個生態旅遊的推行計畫才有機會開始進入『正回饋』階段。因為遊客會「甲好道相報」,吸引更多人前來,讓生態旅遊能夠繼續經營下去,部落社區也會有更多居民願意參與這項工作,不再只是冷眼旁觀或是看好戲而已。然而,一個地區的成功,肯定會激發更多地區的投入!各地都能發掘並珍惜當地自然文化,相信這都是大家所樂見其成,何樂而不為呢?


這片佔地140公頃、全台最大的毛柿林,是由民國9年日本政府在此大量種植。毛柿俗稱黑檀木,心材漆黑、質地厚實,經濟價值極高,但成長速度緩慢,經過這麼多年才長成現在這樣的成果。走在茂密的冠層中,只覺清涼舒爽~



地上常可以見剛探出頭的毛柿新芽,遊客要小心別踩到了!




可由十人環抱的巨大雀榕


遠眺太平洋


社頂屬於珊瑚礁岩隆起地層,因此可以見到樹木生長在珊瑚礁岩上的特殊景象


進入梅花鹿復育區


沿途可見梅花鹿的足跡和排遺


夠眼尖的話,會發現梅花鹿正在遠方注視你呢~


這是長喙蜂蛾,不是蜂鳥喔~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耶~



部落的解說員都是以經營生態旅遊為生,不說明遊客還會誤以為他們只是義務服務的解說員勒~ 我爸就是... =..= 明白這一點就更要支持他們,讓他們能夠繼續走下去!


更多的照片請看..

./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Wow!! Great article, your writing is excellent like something from a pro magazine! I feel sad about the situation though...oh well I'll be sure to go there with my mum and dad if I ever get to go back to TW next month...(sorry for all English I can't type Chinese now)

CelineWang 提到...

哈哈~~謝謝你的讚美!回台灣有空的話要找我喔!如果去墾丁也推薦去住卡米克!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